•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王海燕名师工作室】成员区'"红枫杯"赛课心得

浏览数量:107     作者:王海燕     发布时间: 2019-11-26      来源:本站

让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每一节数学课中

——“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的规律”磨课思考和感悟

炼油厂小学  王佳佳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学习带给学生最直接的影响是思维方法的影响。在学习中,学生要广泛运用并初步掌握一些数学思维方法,并学习运用这些方法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的规律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从而得出结论。 在王海燕、赵锦华主任和同校老师进行磨课的过程中,我们试图让学生在找到规律的过程中表达出规律,以及引导学生把思维的流程较完整准确的表达出来。下面结合“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的规律 ”这节课的磨课过程谈谈我的思考与感悟。

刚收到课题时,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独立备课,写教案、做课件、设计作业单。第二天在石埠桥小学进行第一次试上。上完后王校、赵主任和工作室的成员集中在会议室给我提意见。王校指出,这节课如果按照我的设计仅仅只是让学生学习到了本节课的数学知识而已,并没有让学生学习和感受到这节课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我们要把学生经历探索这个过程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本节课中来。王校和赵主任把课堂中每一个环节应该怎样修改一一向我讲解。下午三点半到摄山星城小学进行第二次试上,上午那个班已经学习过这节课的内容所以上课流程很顺利,下午这个班级是没有学习过的,上完就发现时间完全不够。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经历了找到这个规律的过程。但是练习设计没有层次,都是用的书上同一层次的练习设计。题量大,类型单一。所以第二次的试上重点对练习设计进行了更改,删掉了一些重复的题目,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课堂作业。最后一天早晨,赶到摄山星城进行第三次试上。这一次的试上,王校重点帮我理清这节课每一的环节、一些课堂中细节的处理,以及课堂中应对不同生成的处理方式。

通过这次的磨课过程,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在每节数学课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每一次上课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中发现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经历发现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的规律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过程。在教学完规律后及时进行小结。教学中要适当小结前面学习的结果,总结规律,回顾发现规律的过程,这样的归纳小结使得学生思路清晰。在这节课中,当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总结出规律后,让学生回顾反思我们是怎么发现规律的,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最后谈一谈自己收获的环节,有的学生不仅收获了这节课的知识,还收获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古语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们不要觉得学生听不懂感受不到方法,我们应该在每一节数学课中渗透我们的数学思想方法,或许数学知识点会遗忘,但是获得知识的方法不会忘。

2.分层设计,全面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更多的关注有没有把教材中的习题教完,学生有没有掌握这些习题。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理念、目标和要求的具体表现。经历了这次的磨课让我明白: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走进教材、钻研教材、理解教材,在此基础上根据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合理灵活的组织教学活动。不能一味的盲从。这节课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所以在练习设计时分了三个层次进行设计。 一星题为基础题,考察全班学生知识学习运用的情况。二星题为提升题,考查学生是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三星题为拔高题,考察学生是否会把题目中关键的文字信息转化成数学的等量关系式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是为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注重细节,做好示范

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由于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在书写板书的时候字迹就不是很认真,这样给学生做了一个不好的示范,学生就会在作业中字迹不认真。这一次的赛课,在书写板书时,王校就强调,我们教师一定要做好示范,每一个数字都要认真书写。这个细节一直是我忽视的,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改掉这个坏习惯。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学的语言不够严谨,比较生活化。通过这次赛课也让我明白,我们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问的每一个问题都会影响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注重上课的每一个细节,才能给学生做个良好的示范。

4.专家引领,团队协作

这次赛课,我的赛课课题我们本校区的所有班级都上过了。刚接到课题的当晚,王校和赵主任就帮我打电话一个一个联系其他学校的班级,确认有没有班级可以试上。每一次不管去石埠桥小学还是摄山星城小学试上,王校和赵主任都全程陪同听课,不管试上到多晚他们都一直留下来然后给我修改意见。每一次的修改都让我思路更加清晰,细节更加清楚,流程更加熟练。这样的专家引领作为我坚实的后盾,让我不再紧张和害怕,给了我更多的勇气和信心。除了专家的引领,每一次的上课还有像陈佳丽老师、王守文老师、周晓芹老师等这样小伙伴的陪同,每次听课都帮我发作业单和教具,帮我检查课前准备的东西是否齐全,让我能够心无旁骛的准备每节课上课的内容就好。除此之外,办公室的老师还帮我准备教具。这样的团队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王校和赵主任的陪同和指导,小伙伴的帮助,让我在这样互帮互助的氛围里感到无比的温暖,觉得这样的赛课不仅让我收获了专业的成长还收获了同事的温情。


赛课中磨练 感悟中成长

炼油厂小学 丁伟

2019年11,我有幸参加了区第十红枫杯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竞赛首先,感谢区教师发展中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相互观摩、学习、切磋的平台,调动了我们不断学习、共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积极性,切实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锻炼的机会,并感谢王海燕数学工作室给予我无私的指导与帮助,让我在这次锻炼中得到了成长

回想整个过程,这次赛课真的是一波三折,11月5-8日栖霞区教育局组织装备骨干代表参加上海进博会,而就在6日下午却收到了赛课的课题和时间,顿时不知所措,想到赛课的课题《小数乘小数》,我的心就更加忐忑了,第一,数学计算课一向不好上第二,赛课时间是下午的第二节课, 孩子们状态会不好,而且评委老师也会比较疲惫了。就在这时,赵锦华主任给我打电话提醒我:王海燕校长给你们安排好试上的班级了,不要想太多,先好好准备周五上午我们试上1次,再帮你调整调整”。听完电话,深深感受到还有很多人给予我们指导与鼓励,接下来的日子就是忙碌的准备……现在回想起来,名次的高低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准备和参与比赛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因为失误深深的自责与沮丧,又有那柳暗花明的意外与惊喜,有赛前的忙碌紧张,又有赛后的反思与总结……,它让我有了从未有过的经历,有了从未有过的体会。下面就把我最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1.磨炼感悟

经过一个晚上的准备,教学设计、课件和练习纸都顺利出炉,为了不打扰上课班级的早读,710分,我便来到摄山小学的五(2)班教室进行调试课件和展台,为了工作室的赛课,忙了几天的王海燕校长也一早来到学校给我磨课。按照课的设计,先进行复习环节,明显感受到学生我的预设有点出入,而我也没有因为学情的不同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导致复习环节就用了大量时间;新授环节的语言也不够精炼,问题设计的指向性不明确,整个过程过于拖拉,练习还没呈现就下课了,可以说是一次失败的试上。王海燕校长走到我跟前,我们现在就回学校一起调整教案和课件,王校长从教学准备到教学过程,从问题设计到学生预设,从板书细节到课件的动态过程,都细致入微的耐心指导,她边指出问题,边提出修改意见,说到关键环节时不仅演示还让我记录下来,就再出发之前,还让我再把课件演示一遍,她不仅仅是我们工作室的主持人,更是我们工作室小伙伴们的家长,让我想到每位家长在小孩出门之前都要提醒再三,东西带齐没?不要紧张好好上......。

2.感悟中成长

曾在不同的场合听不同的老师说过同一句话:每参加一次活动就经历了一次成长。不管结果是好还是坏收获了一种积极的进取心。同时,通过大赛,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及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检验和提高。在与其他成熟教师竞争的过程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读书学习过于功利,知识的积累应该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而非临阵磨枪、一蹴而就的。直到需要用时才进行突击,往往只能起到安慰剂的作用。通过这次赛课,让我深深意识到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学术水平和业务状况,不断学习,拓宽思路,学有专长,教有特色。

总之,我会把这次大赛出现的问题当作自己提高的契机,在反思的过程中,寻找改进和提高的有效良策。只有这样,才会逐渐改进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和教学水平,使自己能更快地专业成长。

 

合理改编教材习题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石埠桥小学  韩雪梅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学数学不做题如入宝山而空手归”,是啊,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不仅能巩固新知识,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还能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数学教学中的练习课更是让学生巩固新知,沟通知识间练习与区别的重要环节,练习课中的练习设计尤为重要。本次红枫杯赛课,我们的课堂教学考核就是练习课,以下是我的赛课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练习)》的第1-8题。

从教材可以看出,这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课内容,练习九应该是两课时,我们的考核内容是第一课时第1-8题,这8题可以分成两类: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口算练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翻看教参要求:通过练习,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和用口诀求商,逐步达到正确、熟练的程度;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乘、除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我思考将本节课分为两个大的部分,一是计算训练,体会乘除法的联系,并练习口诀求商;二是解决问题说题意和解决问题的练习,体会除法的含义。再看第2题,我们想通过改编来增加这一题的内涵。

第一次:

过程:我分三个步骤呈现:①出示一棵,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有学生说出发现了乘法口诀二六十二。②出示所有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再逐一汇报。③出示一棵空白的,让学生自己填,并说明理由。

反思:单独呈现第一棵,是希望学生从第一棵中发现花和叶子之间的除法算式,再利用规律完成后面的填写,这是书上的习题内容,第三部分其实是个人增加,希望学生应用刚才的方法再填一个,体现学生自主应用的过程。但教学后发现,有学生看到第一棵,不一定说出的是除法算式,还可以是乘法口诀或乘法算式,这样以来,学生再填写后面的题目时,就可以根据除法算式说,还可以根据乘法口诀说,至于16,学生就可以直接想口诀“(    )十六”来思考。这里课上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很多学生都想自主填写最后一个,而对这题练习的目的利用规律进行思维训练的效果还达不到。所以需要进一步改编。

第二次:

过程:我分四个步骤呈现:①出示一棵,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有学生说出发现了乘法口诀或除法算式。②出示所有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再逐一汇报。③出示第二组,并逐题汇报理由。④出示空的一棵,说说接下来怎么填?

反思:这次试上,出示第一棵后,让学生充分汇报,学生得到了乘法算式、口诀和除法算式,为后面的按规律填写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方法。第③-④的补充要求希望学生从这组发现更多的规律。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第二组中不仅单棵中花和叶子有乘除法的规律,连在一起看,从左往右的叶子和花也分别存在着规律。所以学生在填最后一棵的时候,就不会单纯考虑乘除法的规律,还要放在整组里思考。这里小结时提醒学生思考不仅要关注部分,还要关注整体。个人认为,这里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抓手。同时第二组中增加了整体的规律,让学生感受规律的多样性。教学中还发现,从无序到有序的确实给了学生更多的思维训练的过程,但是两组题有重复的部分,同时时间上比较长,所以需要再次改进。

第三次:

过程:出示中间三棵向日葵。

师:指中间一棵,说一说这里有什么秘密?

1:我想到乘法口诀:三四二十。

2:我想的是12÷3=4

3: 12÷4=3

4:这里有乘法口诀三四二十,还有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师:那你能用刚才的发现完成这旁边两题吗?

1:6÷2=3

2:想二( )得六,应该填3.

3:20÷5=4   因为:(   )五二十。

师:如果左边还有一棵,你会填吗?

1:可以填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

师:有不同想法吗?

2:我认为这里只能填一二得二。因为后面的连续的三棵有规律。(上台指)每一棵左边的叶子上分别是2/3/4,右边的叶子上分别是3/4/5.所以可以根据这个规律来填写第一个只能是一二得二。

师评价:很棒,刚才连续的三棵,还有这样连续的规律呢,看来换一个角度思考,对这一题的理解就有所不同了,但同样都解决了问题。

师:这时候,后面一棵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有很多不同的填法了?

1:只有唯一填法,这里只能填五六三十。而且只能是左边是5,右边是6.

2:这里填的时候,可以用刚才发现的连续的规律来填,每棵左边叶子都比前一棵增加1,右边叶子又比左边叶子增加1,所以应该是5和6.

3:我还可以从花上面发现规律。花上面是2/6/12/20,第一次增加4,第二次增加6,第三次增加8所以这次增加10,每次增加的都比前一次多2.

师:真不错,会思考,会表达!原来花上面还有连续的规律,不仅是叶子与花之间的规律,单独的花也有这么好的规律啊!

4:我还发现相邻的两片叶子上的数是一样的。

师小结:看上去简单的一组题,还有这么多的数学规律,所以遇到问题,我们多思考,多尝试,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反思:原本一道基础的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经过这样的改编后,个人感觉不仅巩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还赋予更多的规律性探寻,促进不同的学生在这一题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能够应用发现的乘除法的规律进行逐题的填写,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发现连续的规律,并可以用规律进行验证。学生能力好的学生还能成为小老师,勇敢上台表述出规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在教学中发现,当学生上台指出连续的规律时,大部分学生都发出了“哦”的声音,说明他们听明白了小老师的发现,并赞同这样的发现。同时这一题还是开放的,学生能根据规律继续进行编题,探寻更多的规律。

以上是这次赛课中关于一道习题教学的改编过程,还有很多值得思考和商榷的地方。但这次练习课的赛课,让我意识到,教学中,我们要关注练习课的教学,我们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练习课更是一样,我们要明确练习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来理解每道习题的教学目的,不用到做题题周到全面,但要做到题题有重点,必要时还可以进行整合与重组,真正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培养能力。

 

在磨练中成长

石埠桥小学  肖连群

红枫杯赛课结束后,心情比较复杂。首先,非常感谢王海燕校长百忙之中抽空给我磨课,试上两遍,陪同两次,再根据课堂出现的问题具体指导,事无巨细。在这过程中还有陈佳丽主任的全程陪同,直到赛课结束。还要感谢其他同事帮忙调课上课。感觉自己身处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倍感幸运和幸福。但赛课结束之后,却没有预想的轻松,因为赛课的过程中并没有预想的那么流畅,总会有各种预想不到的问题出现。

赛课过程中主要的问题还是这个10.6如何解决的问题。在估算3.8乘3.2环节,一位女生站起来说,3乘3得9,2乘8得16,一位小数也就是1.6,9加1.6得10.6,所以,这道算式的积是10.6平方米。我当时的理答是这样的: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把3.8和3.2都看成3,3乘3得9,3.8和3.2都比3大,得数比9大,可能是十点多,是这样想的吗?

女孩点点头,坐了下来。后面第二个男生说,把3.8看成4,把3.2看成3,大约是12平方米,第三个男生说,比12小,我就追问他怎么想的,他说感觉应该不会超过12。我接着问其他学生“你们觉得呢?”第四位学生说,我觉得13更保险,因为3.8比4小,可是3.2比3大,12不保险,13更保险,这时,我有点着急,就问道,“那请想一想,3.8乘3.2的积不超过多少?”这个问题有点抽象,我补了一句“是往大了估还是往小了估?”这个问题比较抽象,他们还是没有得出正确答案,又有学生冒出来10.6,看来10.6这个问题前面没有处理好,后面还会冒出来。这时,我质疑道“积不超过10.6吗?3.8乘3.2的积不超过多少?我们应该往大了估。”这时终于有学生说出来,可以把这两个数都看成4,4乘4得16,积比16小。估算这个环节比较绕,学生的答案比较丰富,却不知如何巧妙应对和引导,占用了不少教学时间。

在学生独立探究3.8乘3.2的计算环节,我发现有四五个学生摆好了竖式之后,就写了10.6这个答案,这让我非常崩溃。所以这个问题前面没解决,后面会一直冒出来。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我只能选择忽视,于是直接找了121.6的错误答案和12.16的正确答案过来展示汇报,在对比中引导学生用积的变化规律理解算理。看来,学生的估算环节没有有效地处理好10.6这个答案,后面真的会错一大片。怎么有效处理这个问题呢?

我想,还是不应该勉强搪塞过去,当时在学生第一次出现10.6这个答案时,就应该问问其他学生“你们同意吗?”在全班的交流和互动中得出,估算可以把3.8和3.2都看成3,但不能说0.8和0.2相乘的积是1.6。可以说3.8和3.2分别比3多0.8和0.2,结果比9大。也许当时如果把这个错误的估算抛给学生,可能答案会更丰富,学生后面也不会一直记着10.6。或者,直接把10.6这个问题当作一个悬念留在学生的心中,在最后算出了正确答案之后再来看10.6的问题出自哪里,结合图在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也许会更深刻。

 

合理改编教材习题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石埠桥小学  韩雪梅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学数学不做题如入宝山而空手归”,是啊,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不仅能巩固新知识,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还能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数学教学中的练习课更是让学生巩固新知,沟通知识间练习与区别的重要环节,练习课中的练习设计尤为重要。本次红枫杯赛课,我们的课堂教学考核就是练习课,以下是我的赛课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练习)》的第1-8题。

图片1.png

从教材可以看出,这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课内容,练习九应该是两课时,我们的考核内容是第一课时第1-8题,这8题可以分成两类: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口算练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翻看教参要求:通过练习,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和用口诀求商,逐步达到正确、熟练的程度;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乘、除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我思考将本节课分为两个大的部分,一是计算训练,体会乘除法的联系,并练习口诀求商;二是解决问题说题意和解决问题的练习,体会除法的含义。再看第2题,我们想通过改编来增加这一题的内涵。

第一次:

过程:我分三个步骤呈现:①出示一棵,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有学生说出发现了乘法口诀二六十二。②出示所有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再逐一汇报。③出示一棵空白的,让学生自己填,并说明理由。

图片2.png 

反思:单独呈现第一棵,是希望学生从第一棵中发现花和叶子之间的除法算式,再利用规律完成后面的填写,这是书上的习题内容,第三部分其实是个人增加,希望学生应用刚才的方法再填一个,体现学生自主应用的过程。但教学后发现,有学生看到第一棵,不一定说出的是除法算式,还可以是乘法口诀或乘法算式,这样以来,学生再填写后面的题目时,就可以根据除法算式说,还可以根据乘法口诀说,至于16,学生就可以直接想口诀“(    )十六”来思考。这里课上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很多学生都想自主填写最后一个,而对这题练习的目的利用规律进行思维训练的效果还达不到。所以需要进一步改编。

第二次:

过程:我分四个步骤呈现:①出示一棵,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有学生说出发现了乘法口诀或除法算式。②出示所有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再逐一汇报。③出示第二组,并逐题汇报理由。④出示空的一棵,说说接下来怎么填?

图片3.png

反思:这次试上,出示第一棵后,让学生充分汇报,学生得到了乘法算式、口诀和除法算式,为后面的按规律填写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方法。第③-④的补充要求希望学生从这组发现更多的规律。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第二组中不仅单棵中花和叶子有乘除法的规律,连在一起看,从左往右的叶子和花也分别存在着规律。所以学生在填最后一棵的时候,就不会单纯考虑乘除法的规律,还要放在整组里思考。这里小结时提醒学生思考不仅要关注部分,还要关注整体。个人认为,这里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抓手。同时第二组中增加了整体的规律,让学生感受规律的多样性。教学中还发现,从无序到有序的确实给了学生更多的思维训练的过程,但是两组题有重复的部分,同时时间上比较长,所以需要再次改进。

第三次:

图片44.png

过程:出示中间三棵向日葵。

师:指中间一棵,说一说这里有什么秘密?

1:我想到乘法口诀:三四二十。

2:我想的是12÷3=4

3: 12÷4=3

4:这里有乘法口诀三四二十,还有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师:那你能用刚才的发现完成这旁边两题吗?

1:6÷2=3

2:想二( )得六,应该填3.                            

3:20÷5=4   因为:(   )五二十。

               师:如果左边还有一棵,你会填吗?

1:可以填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

师:有不同想法吗?

图片5.png图片6.png图片7.png

2:我认为这里只能填一二得二。因为后面的连续的三棵有规律。(上台指)每一棵左边的叶子上分别是2/3/4,右边的叶子上分别是3/4/5.所以可以根据这个规律来填写第一个只能是一二得二。

师评价:很棒,刚才连续的三棵,还有这样连续的规律呢,看来换一个角度思考,对这一题的理解就有所不同了,但同样都解决了问题。

师:这时候,后面一棵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有很多不同的填法了?

1:只有唯一填法,这里只能填五六三十。而且只能是左边是5,右边是6.

2:这里填的时候,可以用刚才发现的连续的规律来填,每棵左边叶子都比前一棵增加1,右边叶子又比左边叶子增加1,所以应该是5和6.

3:我还可以从花上面发现规律。花上面是2/6/12/20,第一次增加4,第二次增加6,第三次增加8.所以这次增加10,每次增加的都比前一次多2.

师:真不错,会思考,会表达!原来花上面还有连续的规律,不仅是叶子与花之间的规律,单独的花也有这么好的规律啊!

4:我还发现相邻的两片叶子上的数是一样的。

师小结:看上去简单的一组题,还有这么多的数学规律,所以遇到问题,我们多思考,多尝试,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反思:原本一道基础的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经过这样的改编后,个人感觉不仅巩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还赋予更多的规律性探寻,促进不同的学生在这一题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能够应用发现的乘除法的规律进行逐题的填写,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发现连续的规律,并可以用规律进行验证。学生能力好的学生还能成为小老师,勇敢上台表述出规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在教学中发现,当学生上台指出连续的规律时,大部分学生都发出了“哦”的声音,说明他们听明白了小老师的发现,并赞同这样的发现。同时这一题还是开放的,学生能根据规律继续进行编题,探寻更多的规律。

以上是这次赛课中关于一道习题教学的改编过程,还有很多值得思考和商榷的地方。但这次练习课的赛课,让我意识到,教学中,我们要关注练习课的教学,我们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练习课更是一样,我们要明确练习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来理解每道习题的教学目的,不用到做题题周到全面,但要做到题题有重点,必要时还可以进行整合与重组,真正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培养能力。


主办单位:南京市栖霞区石埠桥小学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211500)
苏公网安备32010202010036号    苏ICP备05048463号